2025年7月,在华盛顿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,美国农业部长布鲁克·罗林斯站在聚光灯下配资公司选配资配资,语气坚定地宣布:政府将全面限制中国企业在美购买农田,并开始研究“收回”已被中国买下的土地。
这番话犹如重锤击响,瞬间在国际舆论场掀起巨大波澜。一个看似普通的“农田问题”,却被美国扯上了“国家安全”的高度,让人不禁想问,27万英亩农地背后,究竟隐藏了什么密码?
发布会现场,罗林斯的措辞格外强硬。她认为,美国农业正“受到敌对政权的威胁”,这些政权不仅渗透科研,还要“窃取美国的生活方式”。她提出“国家农场安全行动计划”,要联合国会、各州政府,全面禁止中国等外国买家购买美国农业用地。
这一言论并非空穴来风。早在2023年,就已有中国企业试图在北达科他州军事基地附近建设玉米加工厂,引发美国国内强烈反应。
参议院迅速以91票对7票通过法案,阻止中国企业在该地购地。随后,阿肯色州更是以“国家安全”为由,直接命令一家中国公司出售其持有的160英亩农田,并开出28万美元罚单。27万英亩的中国持有农地,在美国13亿英亩农业用地中占比不到0.03%。
即便如此,小小数字依然被美方描述成“国家安全威胁”。对比之下,加拿大人持有的美国农地面积超过1530万英亩,占比近三分之一,却很少被提及。这样的对比不禁令人深思,为何美国独独对中国盯得如此紧?
美国农业部在公布的七项计划中,明确提出要加强土地交易数据的透明度,建立全国数据库,并对信息申报设置更严厉审查。
过去的1978年法律虽然要求外国买家报告土地持有情况,但执行效率低下,数据准确性饱受质疑。罗林斯表示,“我们将终结秘密协议,夺回属于美国的农场。”
政治信号已经释放,美国联邦与州政府的动作也在加快。截至目前,美国已有26个州单独立法,限制或禁止中国等“非友好国家”在其境内购买农业用地。部分州如佛罗里达,甚至明确规定,中国买家不得在军事设施周边购房。蒙大拿州也紧随其后,出台限制措施。
罗林斯还透露,农业部已取消七项与相关国家签署的协议,驱逐约70名相关人员,并正在移除550个农业投资“实体”。她强调,美国农业不仅是民生支柱,更是“国家防线”。这番话瞬间点燃了舆论场的热度,也让农田问题上升为美中关系的又一焦点。
华盛顿的气氛不断升温,与此同时,美国国会也步步加码。众议院通过《农业风险审查法》,要求农业部定期公开外国土地交易报告。
两党议员还联合提出《农田法》,要求联邦层面审查所有大额农业用地交易。尽管这些法案表面上针对“所有敌对国家”,但在媒体报道中,几乎都将矛头直指中国。
政策执行已然启动,阿肯色州的案例成为全国各州效仿的样板。那家中国种子公司被罚款、强制卖地,成为现实中“国家安全”与市场博弈的集中体现。农地问题背后的政治考量愈发明显。一些分析人士指出,这场“农田风暴”更多是为了选举造势,借“打压中国”来凝聚选票。
与此同时,美国农民的声音也开始浮出水面。不少农场主表示,过去中国投资者往往愿意高价购买偏远地区农田,为当地带来资金与就业。如今政策突变,外国资本纷纷观望,地价下跌风险上升。
一位中西部农场主坦言,原本准备出售的地块因政策不明而被搁置,他担心农田最终会荒着没人种。
农业分析师指出,当前的恐慌情绪已在蔓延。“现在连土地申报都可能被查,没有人敢轻易投资。”某些州的农业协会也表达担忧,认为过度政治化会削弱美国农业吸引外资的能力。美国农场局联合会发出声明,提醒政策制定者“平衡国家安全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”。
一边是安全论调高涨,一边是投资信心下滑。美国农业部长罗林斯还表示将加强对农业科研安全、化肥生产、食品补贴系统的管理。她还声称要逐步减少对外籍劳工的依赖,实现“100%的美国劳动力”。但在农业高度依赖季节性工人的现实下,这一目标的可行性引发质疑。
罗林斯举例称,“我们有3400万身体健康的成年人领取Medicaid,他们应该回到劳动力市场。”她的言论在发布会现场引起不小争议。她补充说,大规模驱逐非法移民将继续进行,但要“策略性”操作,以免影响粮食供应。
美国国内媒体在报道中提及,这场农田政策调整也反映了政府内部对“外部威胁”的高度敏感。特朗普政府当前已将农业、技术、能源等多个领域纳入“国家安全”考量,农田不过是最新一块被纳入清单的版图。
针对美方这一系列操作,中国驻美使馆公开回应:中国企业对美国农业投资一直遵循商业原则,合法合规,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,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。将正常投资污名化、政治化,不仅损害两国经贸合作基础,更会削弱国际社会对美国市场的信心。
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也明确指出,中美经贸合作始终以互利共赢为导向。泛化国家安全概念,违背市场经济原则与国际贸易规则,是对全球投资环境的严重破坏。
多项研究数据显示,中国在过去一年内对美国农业用地的新增投资几乎为零,部分已持有地块也出现出售趋势。事实胜于雄辩,在13亿英亩美国农业用地中,中国持有的仅27万英亩,连千分之三都不到。所谓“国家安全威胁”,更像是一个被无限放大的政治口号。
美国农业部的行动计划尚处于初步执行阶段,但其释放的强烈政治信号已经对市场产生连锁反应。投资者观望、农民困惑、政策模糊,构成了当前美国农业领域的现实画像。在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,任何将农业武器化的行为,都可能带来难以预估的后果。
回望中美农业合作的过去,在大豆、玉米、牛肉等领域,中国一直是美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之一。双方在种子研发、农机制造、技术交流等层面也有着广泛合作。如今,这一合作框架正面临被政治化解构的风险,未来走向充满不确定性。
美国为何突然猛卡中国企业?27万英亩农田,远不足以撼动国家安全根基,却被炒作成“战略威胁”。这背后,是选票的驱动,是地缘的焦虑,是政策的不确定,也是对中国崛起的敏感反应。
一个真正成熟的市场,应该是以开放、公平、规则为基石。如果农田都成了政治的筹码,经济和安全的界限将愈发模糊。中美农业合作不该成为地缘博弈的牺牲品,更不该在没有事实支撑的指责中被人为切断。
未来的答案,也许将由市场、农民与时间共同给出。而中国,始终将和平发展、合作共赢作为对外交往的根本原则,不会被挑衅扰乱节奏,也不会在无端指责中改变方向。在全球农业面临挑战的当下,理性与合作仍是唯一可行的出路。
[1]美农业部长翻炒威胁论拟禁止中国买家购美农田,中国驻美使馆方面驳斥 环球网
[2]美农业部长称拟禁止中国购买美农田,我驻美使馆方面驳斥 北晚在线
配资公司选配资配资
配配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